吉林省晨康藥業有限公司 琪康
晨康藥業

NEWS

資訊中心

聯系我們

TEL: 0431-82700108

聯系我們

網站首頁 / 資訊中心 / 新聞趣事

把這六樣東西傳給孩子,勝過六棟房子!

發表時間:2019-04-22

教育,對于每個人都有著深遠的意義。

 

老話說:“子不教父之過”,這里體現的即是古人對于子孫教育的重視。那么,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子孫后代呢?

 

對于如何教育子孫后代這一問題,清代奇才陳宏謀在其著作《五種遺規》中,有這樣一段論述:既有子孫,當為子孫計,人之情也。余曰,君子豈不為子孫計。然其子孫計,則有道矣。

 

既然有了子孫后代,就應當為子孫后代考慮,這是人之常情。我認為,君子怎么能不為子孫后代考慮呢?但是為子孫后代考慮,應當講求方式方法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種 德

 

曾子追隨孔子學習的時候,每當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學問的時候,曾子總是起身站到席子外面,以此表示對孔子的尊重。

 

曾子后來能成為孔門七十二賢者之一,這與他的高尚品德是分不開的。

 

法國的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:“我們生來是軟弱的,所以我們需要力量;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,所以需要幫助;我們生來是愚昧的,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。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,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,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”

 

種德,則是一切教育的根基。高尚的品德決定了人一生的高度,為子孫后代種德將使孩子收獲數不清的幸福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清 白

 

元代有個叫許衡的人,有一次他在盛夏的烈日中趕路,十分口渴,就在許衡口干舌燥之際,恰好看到路邊有顆梨樹。

 

一般人到此地步只怕早就摘梨解渴了,可許衡卻碰都沒碰梨樹一下。有人好奇問他為什么不吃路邊無主的梨,許衡說:


“梨樹沒有主人,我的心卻有主人。別人所遺失的東西,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?!?/span>

 

家傳的清白就如同潤物細無聲的小雨,無聲無息的熏陶著子孫后代的言行,使后代成長為溫潤如玉的君子,高情遠致,出類拔萃。

 

羅曼羅蘭說:“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,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”,清白的家傳就是灑入人們心田的一縷陽光,它讓人們的心中充滿光明,為人行得正坐得端,光明磊落不負此生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進而知曉道義

 

最近西安有位奔馳女車主的維權事件刷爆了互聯網,這位女車主維權時侃侃而談,即使坐在引擎蓋上哭訴也能有理有據,思維縝密。


這樣的杰出表現,與女車主受到的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。教育可以重塑人的世界觀,讓人們知曉道義,從容處理世間的紛繁復雜。

 

一個受過嚴格教育的人,即使與人爭執,也讓人好像身在蘭花旁,絲毫不覺厭惡,這與一般的市井民眾動輒潑婦罵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
 

高素質的維權離不開學習進而知曉道義,教育子孫知曉道義,您的家中將猶如蘭室,處處都是充滿教養自帶芳香的高素質人才,這便是學習及知曉道義的意義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傳 家 訓

 

教育子孫后代的第四種方法,是要保持家法整齊完備,使家人上下和睦。

 

俗話說:“家和萬事興”,有了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,才能在事業上有更好的發展。古人的終極理想,往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這其中,先要齊家,才能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,可見家庭的和諧環境,是人們亙古不變的追求。

 

三國時代的諸葛亮,就十分注重家訓的傳承。


他給兒子的《誡子書》中,短短數行盡顯殷殷關切之情,其中“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”等富含哲理的經典名言,直至今日依然讀來發人深省。

 

給鏡子一縷陽光,它便能反射出一片天空;給心靈一縷陽光,它能反射出一個美麗的天堂。優良的家訓就如同希望之光照亮整個家族,讓子孫后代受益無窮。

 

傳承優良家訓之家,即便福雖未至,但禍已遠離,良好的家訓終于化為無盡的力量,護佑后世子孫走向人生的輝煌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擇 良 師

 

良師益友這個詞語,出自漢代劉向的《說苑·說叢》,原文是:“賢師良友在其側,詩書禮樂陳于前,棄而為不善者,鮮矣。

 

所謂的良師益友,既可以是對我們有促進幫助的人,正如古人說的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”,身邊朋友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,那么他就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。

 

同時,良師益友也可以是一本好書或是一首曲子,只要我們能從中有所感悟,那么這些事物依然是我們的良師益友,正如莊子所說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”。

 

人生得一良師益友,是件大慰平生之事。因為你會發現,生活原來如此精彩,生命亦可繁花璀璨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知 勤 儉

 

教育子孫后代的第六種方法,是讓子孫后代時常保持勤儉的風尚。

 

北宋時司馬光位極人臣,但他不僅自己生活簡樸,也要求子孫保存勤儉的風尚。

 

司馬光時常告誡兒子說:“侈則多欲。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,枉道速禍;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,敗家喪身?!睘榱俗寖簩O們能夠更好的理解勤儉的重要性,司馬光還專門寫了篇關于勤儉的家書,以便讓后世子孫時刻銘記勤儉的重要性。

 

《朱子家訓》說: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務維艱。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,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生存智慧?;窗腴_時,酒飲微醉處,懂得節儉的人才能家大業大,子孫昌盛經久不衰。

 

知勤儉,才能遠離縱欲;知勤儉,才能靜心修身;知勤儉,才能走出沉淪。古往今來,成大事者無不是以勤儉養德之人,既惜時如金,也惜物如今,更惜勢如今,知勤儉,方能成大器。

 

以上的六種方法,就是古人推崇的教育后世子孫之道。只要遵循這些道理來考慮,將余下的家業留給子孫后代,那么子孫后代,怎能不長久獲利,而使父輩子輩兩者都得益呢?

 

這六方面,即使放到今天,也仍不過時。把這六樣東西傳給子孫后代,勝過六棟房子!


聯系我們
二維碼 二維碼
810527774
top
2020欧美日韩中文字幕